世界“创新思维之父”教给孩子的六个思考的工具, 学会了一辈子终身受益
作者:静思;独立撰稿人,已出版《关键突破:25个直击问题本质的解决利器》、《一辈子很长,要活出高级感》等作品。
自打朋友的孩子去年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对孩子的抱怨越来越多。孩子小的时候,她被娃每天叫三百遍“妈”叫得要窒息了,以为孩子长大一些就好了。没想到入学后,每晚开始学习“妈”声在耳边络绎不绝。
“妈、这道题我不会!”
“妈,这个字我不认识!”
“妈,我算不出来!”
朋友气急败坏地说:“多简单的题孩子自己完全不懂得思考,整个一‘脑残’娃。”
据我周围的家长吐槽,孩子明明自己会做的题也老是喊家长帮忙,这种非常强的依赖性只是学龄娃家长在孩子求学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劫。时间越长,孩子的“脑残”等级会升级。
比如,一个很简单的应用题,题目甚至是之前出现过的,只是改了几个数字而已,孩子就不知道从何下笔,完全不懂得融会贯通;或者阅读只会照本宣科做表面文章,问两个问题马上露馅儿,不知道讲的是什么。
诸如此类情况,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动脑、不思考。
我相信如果对家长们最常用的口头禅做个统计,“拜托你动动脑啊!”这句一定能名列前茅。
我们总是责怪孩子学习不走心、不动脑思考,但不爱思考其实是我们人类的本性。
美国认知心理学的教授丹尼尔·T·威林厄姆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经典著作里曾说过:
大脑本来就不是用来思考的,是用来避免思考的。
因为“看”和“动”这两个同是由大脑支配的功能,做起来都要比思考容易得多;而且思考是一件需要我们集中全部精力做的事儿,费力又缓慢,且未必可靠,我们思考的结果有可能得出与正确结论完全违背的答案,所以,逃避思考是人类的共性,家长不能强求孩子们喜欢思考。
但我们都知道,一个缺乏思考能力的人是无法立足于世、更别提想取得成就。所以,思考虽难,但作为家长,我们有必要培养、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这篇文章就和家长介绍六套经典、常用的思考工具,适合9岁以上的学龄孩子锻炼、使用(如果孩子天赋不错,7岁也可以开始,务必确保家长带着孩子进行直到孩子熟练掌握)。
这六套思考工具均来自爱德华·德·波诺(Edward de Bono)。爱德华是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曾先后在牛津、剑桥、哈佛大学任教。欧洲创新协会将他列为历史上对人类贡献最大的250人之一,被誉为“创新思维之父”。
这套思考方式在美、日、英、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中、小学校(针对学校的是CoRT思维训练课)以及多家世界五百强公司得到了普及。
工具一:PMI(Plus、Minus、Interest)利、弊、机会
PMI是有意识的考虑一个观点中的优点、缺点、令人感兴趣的地方的思考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教会孩子当别人提出一个主意或观点时,不要凭感觉马上接受或拒绝,而是学会进行利弊分析来对分歧或某一问题达成共识、促进合作。
使用举例:孩子想要一个手机,该不该给他买新的?
用PMI思考如下:
Plus(优点)-手机能帮助孩子便于同家长联络、快速查找问题、和同伴进行社交
Minus(缺点)-手机可能会影响学习、而且昂贵易丢失
Interst(机会)-能不能在手机上安装防盗器?或者与孩子商议就如何妥善保管、使用达成共识。
结论:通过思考,家长和孩子统一认为买手机利大于弊,但在买手机的同时,要让孩子想办法减少影响学习、容易丢失等不利的方面,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这一套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P-列出这个主意的优点: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主意?
M-列出这个主意的缺点:你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主意?
I-列出这个主意让你感兴趣的地方。可延伸为“机会点”,或者建设性的观点。也就是去发现这种观点或建议让人感兴趣的地方、或者既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的地方。
工具二:C&S(Consequence and Sequel)结果&结局
当孩子想要做一个决定时,常常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或者直接凭感觉做决定,事后发现这个决定是错的。
C&S这个工具能够通过对这些结果的清晰思考、合理的预测,帮助孩子们做出最有效最正确的决定,培养孩子养成理性做决定的习惯。
使用举例:孩子看到别的同学在考试中因抄袭而得高分,自己内心不平衡,怎么办?
用C&S思考如下:
直接结果:xx得了高分,他很高兴;我感觉很沮丧愤怒,为什么考试这么不公平?我下次是不是也可以抄袭?
短期结果:xx会满足于他的抄袭得来的成绩,因此学习能力得不到最大提高。如果被老师抓住,他也许会重新好好学习;可是他学习知识方面已经落后于人。
中期结果:xx会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且他的学习水平不会有提高。
长期结果:xx会渐渐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这对未来的大考、工作和生活都不会是一件好事。
结论:我已经不再感到气愤了,甚至有些同情xx。
这一套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列出某一决定或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
1.你这一行为的即时结果是什么?
2.这一行为的短期结果是什么?
3.这一行为的中期结果是什么?
4.这一行为长期结果是什么?
最终得出结论。
工具三:AGO(Aims、Goals、Objectives)
在使用这个方法前,先辨别一下Aim、Goal、Objectives这三个概念:Aims是总目标、Goals是子目标、Objectives是即时目标。
总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设立一些子目标帮助我们细化;即时目标是保证总目标能够稳步推进的重要手段。
AGO方法可以教会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制订计划努力朝着积极的方向去思考、一步步实践。教孩子如何掌握主动权比家长们苦口婆心讲大道理、或者手把手帮助效果要好得多。
使用举例:如何提高自己的英语考试成绩?
用AGO思考如下:
总目标:基于现有水平,确定下次英语考试时想要达到的成绩。
子目标:(1)为了达到这个成绩,找到自己考试中的短板和丢分项;(2)针对每块容易丢分的部分分别定计划去提升。
即时目标:每天针对短板做哪些练习?做多久?可以向谁求助?要不要额外补习?购买新的辅导材料……
最终根据制订好的计划去一步步执行,来实现总目标。
这一套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我要实现的总目标是什么?
2.总目标可以拆解成哪些小目标?
3.针对每个小目标制订出执行方案;以及考虑在实现过程中有哪些备选方案、可求助的人、使用的工具等。
工具四:CAF(Consider All Factors)考虑所有因素
CAF可以让孩子学会在处理问题时如何尽量考察到所有因素,更全面地去看待一个问题。
使用举例:怎样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用CAF思考如下:
1.主科作业必须完成
2.画图比赛必须参加
3.作业必须安排在画图之前
4.必须在下载完毕之后才能看电影,只能在21点以后下载
5.观后感必须在电影看完之后马上写
结论:计划周五、周六写作业;周日上午看电影,下午去参加画图比赛。
这一套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我遗漏了哪些需要考虑的因素?
2.能否在已有的考虑因素清单上再添加一个因素?
3.还应该考虑其他哪些因素?
最后把所有值得注意的因素全部列出来,考虑周全之后再采取行动。
工具五:APC(Alternative、Possible、Choice)其他可能性与选择
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并非只有一种。APC就是教孩子如何有意识的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在所有选择和可能性的探究上,而不是一些最明显的东西上,多问自己还有什么其他的解决方案;而非满足与唯一的、固定的答案。
这种方法让我们不是沿着既有的路径继续进行思考,而是停下来环顾四周看一看“平行的”可能选择。
使用举例:你发现最好的朋友偷东西了,要怎么做才能把伤害降到最低?
用APC思考如下:
直接指出他是小偷、检举他;
以朋友的身份询问他偷东西的原因;
装作不知道,然后直接和他断绝关系;
装作不知道,然后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他自己有多讨厌小偷;
让一个不是朋友的人告诉他,避免影响你们的关系;
匿名写一封信劝诫他
……
考虑尽可能多的方法后,衡量后果,选出对你们友谊伤害最小的那个办法去执行。
这一套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感知:从多种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
行动:有什么其他的行动方案么
解决方案: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么
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解释:对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做出其他解释。
设计:有什么其他不同的设计,让每个设计都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工具六:OPV(Other people’s view)关注其他人的观点
OPV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在争论和观点冲突中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努力客观的去看待其他人的观点。让孩子学会合作与双赢。
使用举例:孩子和小伙伴们约好了周六下午去看电影,但亲戚临时约了周六下午拜访,怎么协调冲突?
用OPV思考如下:
第一步:找出这件事牵扯到的人:伙伴们、父母、来拜访的亲戚们。
第二步:如果改变看电影的时间,小伙伴们会被影响,他们是否介意?如果改变亲戚来访的时间,他们是否会介意?可以先选择一方询问,看能否改变。如果小伙伴们和亲戚们都不能改变时间,可否询问一下父母或小伙伴们,能否允许你的缺席?缺席会造成什么后果?
基于询问他人的看法和感受,最终得出最优解。
这一套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目前争论的这个问题/行动方案会影响哪些人?
2.被影响的这些人他们对此问题有什么看法?
OPV的重点不是刻意去寻找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而是考察与问题相关的人当下发表的看法和感受。
无论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还是过好自己的人生,都离不开良好的思考。而思考不仅是特别时刻、特别需要才进行的行为,功夫在诗外,家长平时带着孩子就上述工具多做练习,让孩子养成好的思考习惯。
我们的孩子也许不是天才,但他们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思考者。
参考资料:《教你的孩子如何思考》作者【英】爱德华•德•博诺 (Edward De Bono)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精彩回顾
人大附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暴击千万网友, 看完我却更佛了......
不想孩子内卷的我选择了移民, 结果竟是一地鸡毛....
8岁会8种语言, 11岁被哈佛录取, 后被送进精神病院...天才陨落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长按复制ID添加好友, 加入英国、美国、海外高中等留学资讯分享群:
guanjia333